如何打造守護營業秘密的「三層防護」?
在資訊流動高速的數位時代,企業的營業祕密不再只是鎖在文件櫃,而是分散在雲端、個人電腦和實體空間,使得營業秘密洩漏風險無處不在。
防毒軟體、資料加密等數位防護仍是資訊安全的重要議題,然而近年許多案例顯示,包括手機拍照、USB外接裝置,甚至是一張遺落在事務機上的文件,這些「實體風險」也都可能成為外洩起點。
因此,為了因應如今層出不窮的洩漏風險,企業需要打造涵蓋實體與數位的資安防護策略。台灣理光透過結合場域管控、端點防護、文件安全的「三層防護」解決方案,協助企業在變動的商業環境中守護營業秘密。

第一層|從「誰能進來」開始守護營業祕密
安全的起點,是掌握「誰能進入」。透過門禁系統和訪客管理機制,企業可明確控管進出人員的身分與權限。針對研發、財務等高敏感區,則應設定特定人員才能進出的門禁管理,結合影像掌握進出紀錄,做到風險預防與追查。
台灣理光透過智能人臉辨識解決方案,協助企業預防資訊在未經控管的空間中外流,達成守護營業秘密第一層的實體防護。
了解更多:一次化解門禁考勤、體溫量測、訪客管理難題
第二層|端點防護:從「誰能操作」掌握資訊流動
在控管實體環境後,下一層則是數位層面的挑戰。在遠端辦公、雲端協作和IoT裝置普及的情境下,端點的定義不再只是電腦,而是所有能連網或處理資料的設備。
其中,過去較少與資安聯想的事務機,成為了最容易輕忽的漏洞之一。資訊安全公司BitDefender的資深數位威脅分析師Bogdan Botezatu曾指出,事務機是現今物聯網中最不安全的裝置。根據 Spiceworks 調查,全球約有 83% 的辦公室事務機曝險,成為駭客進入企業內網的後門。
這說明針對連網端點的資安管控範圍,已從過去的個人電腦擴及到包含事務機的所有聯網設備。企業必須擁有妥善的DLP(資料外洩防護)解決方案,掌握使用者、登入位置以及操作內容等使用資訊,防止機敏資料在雲端同步、郵件傳輸或外接裝置匯出時外流。
第二層的端點防護,預防了數位機敏資料的外流,讓數位安全成為與場域防護並行的第二道關鍵防線。
了解更多:物聯網下的列印設備法令遵循

第三層|文件防護:資訊落地的最終防護
當數位資料轉換成文件,由於紙本容易被攜出的特性,加上缺乏使用的軌跡紀錄,成為最容易被輕忽的資安破口之一。
對此,理光針對印前、印中與印後,建立一套可追溯的安全鏈。包括印前的身份認證機制;印中在文件輸出時加上動態浮水印,標示列印者姓名與時間,確保可追溯來源,並在系統偵測到特定詞彙時自動寄送警示通知;以及印後的影像留存,讓管理者可隨時依檔案內容、操作者或時間調閱稽核。
透過印前身份認證、印中追蹤到印後留證,理光將文件安全轉化為可管理、可稽核的流程,確保資訊在落地的每一刻都能被守護。
了解更多:營業秘密「防護網」守護你的紙本文件
資安三層防護,守護營業秘密安全
從「誰能進來」的場域控管,到「誰能操作」的端點防護,再到「資訊落地」的文件安全,三層防護構築出企業營業祕密的完整防線。
理光的解決方案協助企業能在實體與數位之間建立銜接、在制度與行為之間建立紀錄,讓營業祕密防護不再只是因應風險的手段,而是支撐營運持續與打造企業韌性的底層基礎。